279 牧聲
279 牧聲

279 牧聲

牧養關顧我的家

譚廣海

 

在三年疫情的衝擊下,弟兄姊妹已習慣隨著個人需要,選擇用線上或實體聚會的方式,參與教會生活。面對每周事奉人手不足、牧者領袖力不從心的情況,我們該怎樣才能持續牧養關顧神的家?

我們不要忘記大衛所作的見證。他說:「我喜樂,因人對我說:『我們到耶和華的殿去。』」(詩一二二1,《和修本》)雖然昔日的以色列人在各處分散,神卻與他們立平安的約,作為永約;還安頓他們,使他們人數增多,又在他們中間設立聖所,直到永遠。(結卅七27)路加也記載約瑟與馬利亞照律法的要求,將嬰孩耶穌帶去聖殿,分別為聖歸給神。他們在途中遇見祭司西面,西面因親眼看到神救贖的應許:基督的救恩,就發出讚美,充滿感恩、喜悦與滿足之情,並向他們預述主耶穌的工作,宣告從神而來的賜福。(路二22-35)

誠然,教會對信徒及家庭的牧養關顧,不是單靠人的努力,就能使信仰生命及靈性成長。回想自己事奉的歷程,我曾專注心理輔導的方法,以幫助弟兄姊妹減少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,讓他們的信仰生活不再停滯不前。我又學習運用婚姻生活周期的理論,來減輕夫婦關係的張力及傷害,避免出現離異的危機。可是疫情及社會環境變遷,帶來牧養關顧事奉的挑戰,就必須重視祭司西面的經歷。他長久在神殿中服侍,一直盼望的是神為萬民所預備的救主耶穌。因此我們豈能忽略,向信徒及其家庭宣告:「基督的救恩,已經臨到你們的家」;勸勉他們不要離棄神,勿因信心不足而失去神的恩惠。

今天信徒的家庭,有不同而多樣的面貌;各成員的思維及處事模式,對信仰價值的演繹及看法,均存著不同程度的差異。我們在牧養關顧的過程中,對他們所面對的困境、提出的請求,切勿先入為主地進行分析、給予評論。反倒應以尊重的態度,聆聽他們內心的呼喊,設法為他們提供建設性的回應,向他們述說在基督裡懷有盼望的緣由。另外,可以幫助他們思想:是甚麽原因使他們常常落入衝突、孤單乏力、自責甚至憤怒的情緒中?是甚麽行為造成惡性循環的困境?當我們為信徒家庭禱告的時候,能否如祭司一樣給予「挽回勸導、宣告赦罪、給予安慰」的服侍?

總括來說,無論是那一類型的家庭事工,教會對信徒及其家庭牧養關顧的指標,在於能讓他們得見「神的恩惠」,重建疫後信仰生活不致喪膽(詩廿七13)。神的恩惠,源自祂向我們所懷著「賜平安、不是降災禍」的意念(耶廿九11),因此,教會不同的群體都應該放心回到父的家裡,讓智慧與身量、神和人喜愛我們的心,都一齊增長(路二41-52),繼而學習關顧牧養自己的家。

(作者為北角堂副主任牧師)